藏医藏药


藏医的饮食疗法

2013-02-03 15:07

     藏医的治疗系统中,还有一种饮食疗法,受到高度的重视。可能是受到唐代汉族中医传入藏区的医学思想的影响,藏医也曾提出;人患病时,最好首先用调理饮食的方法,进行治疗,并注意起居养生。当饮食疗法失败后,才去寻求其他疗法。
  藏医对饮食与身体健康及疾病的关系,非常重视,并且有较明确的规定。藏医对老年人的营养尤其重视,认为应该常用补养法,其方由寒水石、茅羔菜、黄精、天冬、手掌参等组成,研末后,加入蜂蜜、红糖、酥油,制成丸药,长年服用。
  藏医还很强调依据季节来调整起居饮食,适应环境,以达到养生长寿的目的。除了按天气的寒热温凉增减衣着,趋暖避寒等一般性常识以外,还要注意及时调理饮食,与季节相适应,才能增强体质,提高抗病能力。
  如在冬季,应当食饱,多吃酸、甘、咸味食物,芝麻油可涂搽,肉汤及油腻食物也可适当多吃,至春季,胃火不如冬季炽盛,消化力稍减,应多吃苦、辣、涩三味食品,如陈青稞、干燥地区畜肉、饮用蜂蜜,可用豆类粉面搽涂身体。至夏暑季节,宜吃轻性、甘性及凉性食物,不吃咸、辣、酸等味;及至长夏,也即夏未季节,高原雨季来临,胃火稍衰,反而要食用甘、酸、咸三味,并适当饮用干燥地区植物所酿之酒。及至秋季、食物应以甘、苦、涩味为本。总之,饮食应根据季节进行调整,切忌一成不变,更不要食用与季节相抵触的食物,以免有碍健康。至于各类食物的性和味,早在《四部医典》中就有详细论述。

        藏医对类风湿病的饮食调理
        笔者在十几年的临床工作中发现,同是患类风湿性关节炎(RA),但饮食有规律、食欲好的患者,治疗效果、康复程度和预后一般都较好,反之则较差。那么患RA要不要忌口,吃哪类食物对康复有利呢?藏医临床诊治疾病,是根据隆、赤巴、培根三大因素失衡情况,辨证地制定治疗方案。常从饮食、起居行为、药物,外治四个方面调理。病症较轻时可单用饮食或起居行为调理即可。
        类风湿性关节炎,藏医理论认为,当消化吸收功能紊乱时,季节气候的变化,饮食起居的不规律以及培根、隆等诱发因素,使五谷精微分化不纯,引发黄水客窜于肌肤、筋膜、筋骨关节腔隙而引发类风湿性关节炎。

        藏医《秘绝外遗》一书写道:“忌高盐糖奶陈腐食,新鲜陈旧肉酥油,油腻难消类与酒,避免烈日沉睡寒潮受。新鲜炒面白青稞,面米为主进素食,如此配合方有救。”《四部医典》“秘诀部”第五十八章中还有“青稞煮粥豆类和大米,黄牛乳酪苦菜凉开水,性温性轻饮食相适宜。酸腐性沉性辣与油腻,视为毒物常忌之”的记载。由此可以看到,藏医要求RA患者的膳食以碳水化合物,高蛋白、低脂肪、低糖、低盐、中热量、少刺激、易消化的食物为主。因为隆、赤巴、培根这三大因素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,如果这三大因素保持平衡和协调,人体就健康;如果这种平衡和协调遭到破坏,人体就发生疾病。RA的发病诱因之一是“培根+隆”,培根的特性包括腻、凉、重、钝、稳、柔、粘七种;隆的特性包括粗、轻、寒、微、硬、动六种。患者若长期受寒受风,过食冷凉,油腻及甜食,或进食过饱又不活动,或生活环境潮湿,衣着单薄等,致使生理性的培根及隆偏盛,三大因素间的平衡和协调受到破坏,从而引发黄水侵袭肌肤、筋膜、筋骨关节腔隙而致病。

        现代医学认为,肠道粘膜具有阻止肠腔内容物进入机体的作用。在RA病人中,这一屏障受到破坏,粘膜发生炎症,因而通透性增加,使许多未被消化的食物大分子、细菌抗原等进入血液,有IgA缺乏的病人这种情况更为严重。进入体内的抗原,随血流到达关节,被滑膜细胞摄取,引起HLA—DR异常表达,将抗原递呈给T细胞,从而引起免疫反应,使关节炎症状加重。

        牛奶、羊奶等奶类和花生、巧克力、小米、干酪、奶糖中含有酪氨酸、苯丙氨酸和色氨酸,因其能产生致关节炎的介质前列腺素、白三烯、酪氨酸激酶自身抗体及抗牛奶IgE抗体等,易致过敏而引起关节炎加重,复发或恶化。
        肥肉、高动物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,会产生酮体酸类,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和炎症介质等,可抑制T淋巴细胞功能,从而引起关节疼痛、肿胀、加重骨质脱钙疏松与关节破坏。
        所以,藏医治疗RA时重视调理饮食,注意在保证饮食营养全面的同时,对不利康复的饮食加以限量或忌口。合理的饮食,可增强免疫与抗病能力,促进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康复。

藏药师微信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