藏药“中国传统医学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”
2015-04-07 15:54
源远流长的藏医药学博大精深,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。为了保护、发展藏医药,我国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都给予重视与支持。目前,在西藏、青海等主要藏族聚居地区都设有专门管理藏医药的卫生行政机构,在四川、甘肃、云南等地也有专门部门与人员分管藏医药工作。根植于雪域高原的藏医藏药,在经历了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后,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,也步入大发展阶段,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,不仅成为中国传统医学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,而且远销国际市场。
现代藏药的特点介绍:
传统藏药多是丸、散、膏、丹,制丸是生药入药,将生药研成粉末,直接制药。过去用原始的方法,用大箩摇丸,现代用机器摇丸,弊病多,药品粉碎目数低,一般在80至120目,不容易被人体吸收,它制成丸后药物崩解度不好,有的药物的崩解度还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。崩解度是指药物在胃肠内多长时间要崩解,我们的药物一项重要的检测指标就是崩解度,如果没有崩解,怎么吃进入就怎么拉出来,这是它剂型古老的弊病。再有就是在游牧生活中求医不方便,一药治多病,药方大,好几十味,现代医学发展了,就是能不能不用这么多味,有疗效真正治病时起作用的就是几味,过多了对人体不好,是药三分毒。一药治多病,大处方是它的另一个弊病。另外,金银铜铁水银的使用,很难被现代医学和内地及国外的医药学界所认可,未搞清楚。如果你在医院里和医生说要吃藏药,医生也会说要注意,重金属含量超标,大夫都懂,而常人不明白这一点。
现代藏药就是用现代工业的制药技术用水、醇(即酒精)提取,药物中有些物质融于水有些物质融于酒精,将这些提取物提取出来以后,我们经过三效,二效浓缩成稠膏,再将稠膏经真空喷雾干燥制成药粉,经过分离过滤等方法去除杂质,将其制成药粉再制成胶囊,片剂、滴丸、口服液、软胶囊等,一改过去的传统剂型,完全符合国家提出的“量小、效宏、安全、可控”。我们将一瓶药酒的药液浓缩成一粒胶囊,这是根据我们的工艺,经过测算的。就是这样的药量会不会太大呢?不会,这些药物是经过中科院青海省药物研究所8年努力,长毒急毒的研究,没有任何毒副反应,是将其中的杂质去除,完全符合国家提出的“量小、效宏、安全、可控”。这些都完全记住后,无论咨询什么问题,回答都得心应手。
在发展藏医药的同时,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十分重视藏医药的挖掘整理、科学研究工作。在西藏自治区,近几年来编著、付梓的藏医药书刊、文献、专著达32部,省级以上科研立项21项,其中12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;他们还广泛开展横向学术交流,在国内外有关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4篇。西藏自治区目前已在自治区藏医院内设立了一所藏医药研究机构。青海省将藏医药科研列为本省科研重点之一,先后整理、出版了《四部医典》、《晶珠本草》、《藏医药选编》等10余部藏医药经典著作,其中“《帝玛·丹增彭措医著选集》整理研究”还被评为行业级基础研究二等奖。四川省、甘肃省也为弘扬藏医药做了大量工作。四川成都中医药大学副主任医师贡秋仁青编著的《藏医药发展史》,著名老藏医旦科撰写的《藏医验方集》先后出版;甘肃甘南州藏药研究所承担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达的“藏医药治疗消化道溃疡的临床研究”、“藏医药治疗胆石症的疗效观察”等4项科研课题,并在“藏药加味帕珠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开发利用研究”、“藏医药治疗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”等科研项目中取得成果。